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各地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要义。近日,南京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现场推进会,发布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无独有偶,北京市委常委会也召开会议,研究《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1-2025年)》。另外,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也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多地加大布局力度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更是消费资源的聚集地。在消费方式升级的今天,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自2019年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座城市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或2035年之前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眼下,作为全面促消费的重点领域,升级类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政策支持。商务部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今年促消费重点,近期以来接连表态将加大力度支持各地推进该项工作,并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抓紧完善相关支持举措。
与此同时,地方也在抢抓政策窗口,其中,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大中城市纷纷在新一轮促消费方案中提出加速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时完善市内免税店布局。分析指出,多重政策加持之下,原本需求旺盛的中高端消费市场潜力有望得到更充分释放,点燃消费增长引擎。
4月23日,南京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现场推进会,发布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南京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00亿元。同时,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消费环境国际化水平,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出口产品转内销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提高国际消费的便利度。
杭州则从打造多层次消费商圈、优化高端消费供给、壮大新型消费模式等八个方面提出24条举措,包括提高萧山国际机场等口岸免税店运营水平,鼓励免税品运营商在杭选址、布局市内免税店,支持杭州企业争取免税经营执照等。力争到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此外,广州、北京、上海等多地也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市内免税店新政落地、优化布局免税店、持续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首发等作为今年乃至“十四五”期间的促消费施工重点。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购物天堂”,但绝不仅仅如此。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汇聚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既有利于推动本土高端品牌走向世界,也有助于留住外流的中高端消费红利,对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客群之一是国际游客。深圳毗邻港澳,是港澳往返内地的主要陆路通道。2019年赴深圳旅游的1216.95万国际游客中,港澳游客占比83.17%,其他国家和地区为204.77万人。这使得深圳国际游客总量虽然超千万,但旅游消费总额不高,仅50.03亿美元,国际游客人均消费仅411.11美元。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深圳作为国际旅游通道,应当加快通过消费场景营造与升级,全力留住国际游客。
同时,人均消费显示了不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不同定位。据统计,2019年赴上海国际游客总量并不突出,这表明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但上海国际游客人均消费额达933.54美元,超过曼谷、伦敦、吉隆坡、巴黎等城市。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上海拥有竞争力较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优质的消费环境、丰富的消费产品供给能力,并且当地政府在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上颇为创新、颇有成效,是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样本城市。
此外,“国际化不仅是受国际影响,而是要更多地影响国际。”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这才是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的题中之义,“过去我们的城市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更注重将海外元素引进来,但未来我们更要把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文化以及商业模式带出去。”
进一步助力双循环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亟须利用和培育好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立足国内大循环支撑国际循环安全健康运转。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扩大消费,更好助力双循环。随着人均GDP迈过1万美元大关,我国加快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的选择性、灵活性增加,居民赴境外购物等消费行为逐渐增多,居民海外总消费支出已居全球首位。
业内人士表示,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反映出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滞后于消费升级,不能适应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现状。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高品质步行街和商圈,集聚更多优质消费资源,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有利于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留住国内居民外流的中高端消费红利,把GDP、就业和税收红利留在国内,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更好畅通双循环。
不仅如此,专家还表示,着眼全球竞争,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面向国内外出入境人士的优质、便利消费场所,可提升我国流通载体国际化水平,补足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发展中的短板,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抢占国际旅游消费市场份额,减少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使我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更加协调。
同时,还应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在重点城市的步行街、商圈开设品牌首店、旗舰店,为优质本土品牌提供在国际化零售渠道的展示与销售,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促进中国品牌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琰)